当代艺术市场的“巴黎时间”

10月22日,第二届“艺+巴黎:由巴塞尔艺术展呈献(Paris+ par Art Basel)”正式落下帷幕。虽然今年是艺+巴黎进驻法国的第二个年头,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位后来者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始创于1974年的本土老牌艺术盛事——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而成为了“更有法国代表性”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

然而,第二届的艺术博览会也有“第二届”的烦恼。离开了第一届初出茅庐时的热闹熙攘,观众们的好奇和兴奋情绪消退之后,这个新生展会能否作为一个城市的品牌艺术博览会独自立足、生根发芽,并对这座城市的艺术界产生长远影响,才是需要每个人深切思考的问题。

人气才是这个秋日里最温暖的太阳。尽管当下的艺术市场与这几天的巴黎天气一样笼罩着不确定的阴雨,但从人头攒动的主会场巴黎临时大皇宫(Grand Palais éphémère)到延伸至会场之外的公共项目的浓烈艺术氛围来看,巴黎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欧洲艺术市场热门目的地。

本届共有来自33个国家及地区的154间顶尖艺廊齐聚巴黎,在VIP日和公众日期间吸引到3.8万名参观者。而除了艺博会现场人气爆棚以外,环绕巴黎这座城市还有星罗棋布的新开张画廊以及实力深厚的博物馆,为一众艺术爱好者带来各种各样的艺术特展,让每一位亲临这座城市的人感受艺术愉悦和热情的人都得以兴尽而归。

艺术品拍卖师Simon de Pury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届的艺+巴黎为其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与艺博会本身的内容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它能联动巴黎当地所有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举办了数量惊人的世界级艺术展览有关。即使是在市场暗淡的时期,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众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来法国首都跑一趟也是能值回票价的。”

本届是艺+巴黎在巴黎临时大皇宫举办展会的最后一年,明年将移至闭馆修缮了近三年的巴黎大皇宫。今年的主展区“艺廊荟萃(Galeries)”主要展示了一系列包括油画、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录像及数码艺术在内的现当代艺术作品;而“新艺初探(Galeries émergentes)”展区则主打一系列年轻及新晋艺术家作品。来自中国的天线空间、日本的Taka Ishii Gallery和Take Ninakaw以及韩国画廊Kukje Gallery等入选了主画廊单元;而来自中国的BANK则在“新艺初探”亮相,带来曾参展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家陆扬的个展。

在销售方面,市场显示出对热门艺术家作品的强烈需求,多件热门艺术家的高价作品在VIP日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就已经成功交易。

卓纳画廊带来了由Kerry James Marshall创作的《美国的黑色和半黑色鸟类(乌鸦、金翅雀)》系列画作,并以600万美元的高价售出。此外,卓纳画廊还以300万美元的价格,分别卖出了一幅Marlene Dumas和一幅Alice Neel的作品。

豪瑟沃斯画廊本届带来了George Condo、Mark Bradford、Ed Clark、Nicolas Party等艺术家的作品。而其采取的较为保守的销售策略似乎也十分奏效,合共卖出了近20件作品。其中,最贵的一件是以235万美元成交的George Condo所画的《女性肖像构图》。此外还以150万美元的价格把Roni Horn的一件实心铸玻璃艺术品卖给了来自中国的美术馆。

Thaddaeus Ropac画廊也将两件Georg Baselitz创作于2022年和2023年的作品,分别卖出了159万美元和127万美元的好价。这些亮点数据在艺术市场销售整体平淡的当下,多少传递出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暖意。

除了场馆内热火朝天的交易之外,本届艺+巴黎同期举办的全市公共项目也是一大亮点。漫步在这座城市,你或许会在卢浮宫旁的国家庭园——杜乐丽花园、巴黎国家美术学院内的小奥古斯丁修道院、旺多姆广场、法兰西学会前庭、巴黎耶纳宫等标志性城市景点,与户外艺术来一场不期然的遇见。

杜乐丽花园是巴黎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位于卢浮宫博物馆与协和广场之间。而本次在杜乐丽花园举办的公共特展《第五季节》,正是与卢浮宫联合举办的活动,由即将赴任卢浮宫朗斯分馆(Louvre-Lens Museum)馆长的Annabelle Ténèze策划。在这座令人心旷神怡的皇家庭院美景中,游客们会惊喜地发现26位艺术家呈献的艺术杰作。他们以作品提醒人们花园中活跃的生命痕迹——徜徉的动物和滋长的植物;水从何流淌、根从何而生;以及从夹缝中穿透出的点滴生命力。在这个地球村中,栖息地与共生共处是必要关注的议题,也是“第五季节”展览的初衷。

在巴黎旺多姆广场上,一条银色“巨浪”的出现十分惹人注目。这件阳光下银光闪闪的公共雕塑作品《Wave》(2018)正是出于瑞士雕塑家Urs Fischer之手。艺术家以手掌大小的粘土开始创作,捏制了数百个形状,随后选取了其中一件进行电脑扫描,并进行等比例放大。因此,当这件高达五米的庞然大物耸立在广场中间时,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犹如小型雕塑般的细腻触感和手作痕迹。这朵浪花的外形介乎塑形与解构之间,既抽象又具象,既当代又永恒,向游客们展示了艺术家为之着迷的形状与万般变幻。

伴着秋风行至巴黎耶纳宫,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场汇集了两位杰出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重磅大展。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和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都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他们的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馆、艺术机构和画廊展出。而本次展览项目由艺术史学家Matthieu Poirier策展,常青画廊支持,让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在同一时空中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对话,以此与这座独具建筑风格的巴黎耶纳宫互相呼应。耶纳宫于1937年由巴黎著名建筑大师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建造,艺术家则参考了耶纳宫的建筑角度、广阔空间、低调的彩色装饰、独特的采光、周边的城市景观及复杂的层次,呈献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彩色梦幻空间。

以往的每年10月,人们由于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而对巴黎这座城市多了一分关注。而艺+巴黎的到来,不仅让巴黎在这个繁忙的艺术季关注度不断攀升,更以强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国际画廊纷纷涌入巴黎,向全球观众展开丰富多彩的当代艺术图景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但是,对于巴黎这座城市而言,真正值得关心的是这种吸引力能否实打实地转化为法国艺术市场的增长。

近年来,关于伦敦与巴黎之间到底谁才是欧洲艺术市场中心的讨论也日益白热化。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共同发布的《2023年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法国艺术市场从47亿美元增长到50亿美元。法国是继美国、英国和中国之外的全球第四大艺术市场,约占欧盟所有艺术交易的一半。

然而,实力上的差距依旧存在:虽然巴黎从英国脱欧的影响中受益,但法国的艺术品销售依然无法与英国相提并论。有拍卖行数据表明,尽管法国艺术品拍卖销售持续上扬,但截至2023年上半年,法国拍卖销售仅占全球二级市场的6%,其“邻居”英国同期拍卖销售约占17%,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Artprice首席经济学家Jean Minguet认为,巴黎的拍卖销售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这里比伦敦、纽约或香港等有竞争力的城市保守得多,“巴黎的主要拍卖行通常不会选择拍卖蓝筹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巴黎本土新星艺术家的作品”。

但是艺+巴黎的总监Clément Delépine却对巴黎的艺术市场有着十足的信心,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去年有人曾经问我,第一届艺+巴黎的到来是否标志着巴黎作为世界领先艺术中心地位的回归,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需要随着时间来告诉我们,在对销售结果作了比较后,我们才能最终下定论。”但他补充道:“不过,如果画廊们带来了一些计划展出和销售的佳作,那就意味着他们有信心在巴黎找到合适的买家出售它们……现在是艺术市场的‘巴黎时间’,这里依然蓄势待发。”

Leave a Comment